痔瘡通常會影響排便,患病后應及時就醫治療。
痔瘡是因肛管或直腸下段靜脈充血腫大所致,與不良排便習慣、長期腹瀉或便秘、經常抬重物等因素有關,患病后會使肛周局部出現出血、瘙癢、疼痛以及脫垂等異常表現。部分患者在患病后,因為害怕排便產生疼痛或便血,會強忍便意,從而使糞便長時間停留,其中的水分也被過度吸收,導致大便干結,并且在患病后痔核也有可能壓迫到肛門出口,導致肛門口狹窄,使患者出現排便困難的現象。因此,痔瘡通常會影響排便,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通過紅外線凝結療法、超聲引導下痔動脈結扎術、膠圈套扎法等物理方法改善,嚴重時也可遵醫囑采取痔單純切除術、吻合器痔上黏膜環切術、血栓外痔剝離術等手術方式治療。
治療期間,應多飲水,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,比如蘋果、西紅柿、胡蘿卜等,有助于保證腸道內有足夠的水分,防止便秘加重,也可以適當的進行運動,比如散步、慢跑、瑜伽等,也有利于促進排便。